“村史馆+学会”共同打造“宋文化研究创新协同发展基地”
“村史馆+学会”共同打造“宋文化研究创新协同发展基地”
“村史馆+学会”共同打造“宋文化研究创新协同发展基地”原标题:奏响新时代“黄河大合唱”的草牧乐章(yuèzhāng)
——来自沿黄省份的(de)一线调研
王成章(左)在河南兰考县与农户交流。石如琼 徐宁坤摄影(shèyǐng)报道
河南兰考县黄河滩区,农机在收割苜蓿。石如琼摄(shè)(人民视觉)
青海湟源县高原牧场。王伟摄(人民视觉(shìjué))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,“要推动(tuīdòng)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,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”“统筹推进各项工作,加强(jiāqiáng)协同配合,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,创作好(hǎo)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”。
黄河,这条流经9省区的(de)母亲河,提供(tígōng)了占全国(quánguó)50%的奶类、40%的蛋类、30%的肉类,同时,也面临着生态本底(běndǐ)差、水土流失严重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(chéngzàinénglì)弱等问题。草牧业是(shì)黄河流域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。2023年,农业农村部启动为期3年的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,由全国畜牧(xùmù)总站组织实施,探索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并举之路。近日,记者顺流而下,一路探访青海、甘肃、河南等沿黄省份,看草牧业如何奏响生产生态生活兼顾的乐章。
增草节粮,牛羊吃上(shàng)“营养餐”
初夏时节,青海省湟源县寺寨乡,祁连山脉下绵延(miányán)着青青草原。
草原村养殖大户郭菊兰刚拉了(le)800多头牛(tóuniú)回来,她从食槽里抓起一把草料介绍,“这是(shì)精粗比配好的饲料,精料主要是玉米、豆粕,粗料是豆禾混合青贮饲草,适口性好,牛爱吃着哩。”
湟源县地处(dìchǔ)青藏高原腹地,海拔高、无霜期(wúshuāngqī)短,枯草期长,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较大。
郭菊兰回忆,前些年靠天放牧,牛羊吃(chī)不饱,经常见草就啃,再加上过度踩踏,生态失衡、鼠害(shǔhài)泛滥,草山秃得厉害(lìhài),“食物不够吃,近半数小牛犊挺不过冬天。”
2015年,郭菊兰流转了2000多亩地(dì),栽培饲用燕麦,试图缓解过度放牧给生产和生态带来的双重压力。但(dàn)时间一长,她发现,同一块(yīkuài)地年年种燕麦,地力退化、病虫害加剧,饲草质量下降;盲目施肥后土壤还会(háihuì)结块,影响上游水土涵养功能(gōngnéng)。同时,燕麦粗蛋白含量较低,难以满足草食家畜对高蛋白的需求。
草畜矛盾如何解?走进(zǒujìn)郭菊兰的牧草(mùcǎo)种植区,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种地里泛起层次分明的绿浪。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研究员王伟正在查看饲草长势。“豆科植物具有固氮作用,而禾本科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能促进豆科植物生长。”王伟介绍,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技术通过合理配比(pèibǐ)抗旱耐寒品种、配套绿色栽培技术(zāipéijìshù),有效提升(tíshēng)了高寒地区旱作牧草生产效率。在青海大学技术团队的指导下,去年郭菊兰的1300亩混播地,每亩鲜草(xiāncǎo)产量达3.6吨,比先前(xiānqián)只种(zhǐzhǒng)燕麦提高12%,化肥用量减少20%以上。
豆禾混种模式能否可持续,关键在于以草代粮的(de)效果。每年8月中下旬,到了燕麦乳熟期(rǔshúqī),将两种饲草混合收割后(hòu)压制青贮,一个月后草场转黄,正好作为粗饲料供应牦牛。“跟着王老师他们种草后,精饲料节省了,牦牛品质还提升了。”郭菊兰(guōjúlán)说。
据测算,混播后(hòu)的(de)饲草粗蛋白含量可达到13%,比(bǐ)燕麦单一种植(zhòngzhí)提升近50%。“我们帮养殖户(yǎngzhíhù)确定最佳精粗比配方,舍饲期间粗饲料占比由30%增加到60%以上,牦牛出栏时间缩短了10—15天。后期,牦牛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直接还田,形成‘畜—粪—草’的生态循环。”王伟说。
草畜联动,美美与共。在湟源县,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技术今年已示范推广1万亩,按高寒草原(cǎoyuán)每亩干草产量50公斤折算,每亩混播人工草地可替代18亩天然(tiānrán)草原。“牛羊冷季(lěngjì)口粮问题解决了,有助于降低牧民对天然草场的依赖。”王伟(wángwěi)说。
草场上、圈舍里,增草节粮带来看得见的变化:技术辐射区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(tígāo)15%以上,植物平均株(zhū)高增加31.9%,植被恢复率提高30%,全县牦牛冬季舍饲(shěsì)率由2022年的61.7%提高到66.5%……下一步,湟源县(huángyuánxiàn)将通过“专家+基地+技术员+示范户”机制(jīzhì),组建百人技术服务团队实行联点包干(bāogān),带动更多养殖户由传统放牧向舍饲、半舍饲方式转变。
覆膜(fùmó)穴播,黄土地盖上“功能被”
甘肃省环县木钵镇曹旗村,30亩苜蓿示范田在(zài)微风中泛起绿浪(lǜlàng)。环县现代羊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何瑞(héruì),脚蹬一双沾满泥土的旅游鞋,热情地给簇拥在身边的村民讲解:“乡党们,你们看一下这地里的苜蓿,长得多好!咱们这里干旱缺水,采用覆膜穴播(xuébō)抗旱保苗技术,出苗率(lǜ)能提高18个百分点,保苗率增加15个百分点。”
长期以来,环县农民(nóngmín)主要翻耕种植小麦、玉米(yùmǐ),缺乏粮草轮作制度,加速了水土和土壤有机质流失(liúshī),地力连年下降,种粮食产量低、效益差。
为解决这一困境,在全国畜牧总站的项目支持下,国家牧草产业(chǎnyè)技术体系专家、兰州大学教授沈禹颖带领(dàilǐng)团队,在当地推广(tuīguǎng)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种植苜蓿。
“先选对苜蓿(mùxu)品种,然后在(zài)5月前进行覆膜。这膜一盖,就如同给土地盖了层‘功能被’,能使春季表层(biǎocéng)土壤温度提高3摄氏度,水分增加15个百分点,起到增温保墒防风沙的作用。”今年春季,在木钵镇殷家桥村的苜蓿田里,沈禹颖(shěnyǔyǐng)手把手现场教学,“把苜蓿种子播到膜下,控制(kòngzhì)好行距、穴距和播深,等苜蓿长到20厘米高,把膜去掉,初花期就可以收割(shōugē)了。”
在研究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的(de)不懈努力下,苜蓿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在环县推行。在殷家桥村,荟荣草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种植了200亩(mǔ)苜蓿,公司负责人(fùzérén)王刚说:“跟我们合作的农民前期还不太相信,第二年碰上大旱,采用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种植的地块亩均干草(gāncǎo)产量达到500斤(jīn),比不覆膜的增产(zēngchǎn)15%,每亩净收益增加了66元。”
可观的(de)经济效益让农民有(yǒu)了种植的动力,同时也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。何瑞介绍:“实施苜蓿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的区域,水土流失率降低20%。我们还开展坡地人工牧草地建植,提高坡地植被(zhíbèi)覆盖度(fùgàidù),也有效减少了泥沙入河。”
作为传统的养羊(yǎngyáng)大县,提升优质饲草供应量并(bìng)推动草畜高效结合,是促进环县草牧业(mùyè)高质量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关键课题。何瑞介绍:“我们推广青贮玉米和饲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,混种(hùnzhǒng)、混收、混贮,目的是提高青贮饲料的蛋白含量,促进肉羊健康养殖,打响环县羊羔肉(yánggāoròu)品牌。”
曲子(qǔzi)镇双城村养羊户谷军成深有感触:“我家养了40只羊,使用混合青贮饲料后,能早出栏15天左右,育肥期平均每(měi)天能节约精料0.2千克,两项(liǎngxiàng)算下来,每只羊可降低饲喂成本约105元。”
改良土壤,盐碱地变“高产田(gāochǎntián)”
本报记者 常(cháng) 钦
早上5点多,70岁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成章已驱车上路,奔赴兰考黄河滩区。这是他今年(nián)第二十三次奔赴这片奋战了6年的“战场”,“新上(xīnshàng)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正给第三茬苜蓿浇灌施肥,我得去(qù)看看(kànkàn)效果。”
2019年,兰考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,唤醒(huànxǐng)沉睡的盐碱地,成为当地一项(yīxiàng)紧迫的任务。当年春天,时任河南省牧草联盟理事长的王成章(wángchéngzhāng),接下了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王成章的“武器”是紫花苜蓿。根系深扎地下五六米,既能固氮(gùdàn)改良土壤(tǔrǎng),又能大幅减少风沙扬尘和水土流失,但在河南盐碱地大规模(dàguīmó)种植紫花苜蓿,尚属新课题。
选种是(shì)第一步。“以前选种,重点看(kàn)高产、看品质;这次,更要看耐盐碱、抗倒伏。”王成章说,最终中苜3号、巨能601等4个苜蓿(mùxu)品种脱颖而出,单茬收割时间从5天延长至15天,一级以上苜蓿草占比(bǐ)从50%跃升至75%。
盐碱地种苜蓿,出苗率是“生死线”。别人春播,王成章偏要将播种期定在10月,“春季地表返盐(fǎnyán)严重,种子(zhǒngzi)出苗率、成活率低(dī)。7—9月雨季,雨水把盐碱淋溶到深层,10月地表盐分全年最低,这时播种,才选对了‘天时’!”2.7万亩苜蓿全部秋播,出苗率从(cóng)春播的不足20%奇迹般(bān)跃升至90%。
出苗率提高的(de)同时,王成章决定(juédìng)加大每亩播量——裸种从1.5公斤增至2公斤,包衣种子(zhǒngzi)增至2.5—3公斤,苜蓿首年增产近10%。
磷酸(línsuān)二铵属于碱性(jiǎnxìng)肥料,不适合在盐碱地施用。王成章团队果断改用酸性肥料磷酸一铵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研制出苜蓿(mùxu)专用(zhuānyòng)复合肥。以草养地,改良盐碱,推广水肥一体化苜蓿种植技术,将肥效提升20%以上。
王成章“不走寻常路”的(de)背后,是300余次田间试验的支撑(zhīchēng)。经过定制化的改良,盐碱地实现了“逆袭”——兰考黄河岸边,6万亩优质苜蓿随风摇曳,4万亩轮作小麦玉米长势喜人(zhǎngshìxǐrén)。
“种3年(nián)苜蓿,换两年粮食高产。”王成章提出轻度盐碱地粮草轮作技术,堪称盐碱地改良的(de)“时空(shíkōng)魔法”。3年苜蓿种下来,盐碱地的pH值能从8.6降至8.2,含盐量由0.3%下降到0.2%,土壤肥力(tǔrǎngféilì)提升20%—30%。兰考县东坝头镇杨庄村,种苜蓿前小麦(xiǎomài)亩产(mǔchǎn)249.7公斤,种3年苜蓿后轮作小麦,亩产达到了446.7公斤,实现了低产变中产。兰考河西(héxī)基地,小麦亩产从397.3公斤增加到了533.7公斤,中产变高产;轮作的全株青贮玉米亩产从2吨增至3吨,粗蛋白含量提升10%—20%,成为知名奶企(nǎiqǐ)的“抢手货”。目前,轻度盐碱地粮草轮作技术已在河南沿黄(yánhuáng)9县推广(tuīguǎng)。
6万亩(wànmǔ)苜蓿制成(zhìchéng)青贮供应奶企,奶牛粪便发酵还田,每亩减施化肥65公斤;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,土地流转租金每年每亩800元,务工村民月收入超4000元……如今的兰考黄河滩区,“草—畜—肥—粮”循环经济已然形成,曾经的“盐碱、风沙、内涝”“三害(sānhài)”之地,正(zhèng)逐步成为“草业强(qiáng)、农民富、生态美”的典范。
原标题:奏响新时代“黄河大合唱”的草牧乐章(yuèzhāng)
——来自沿黄省份的(de)一线调研
王成章(左)在河南兰考县与农户交流。石如琼 徐宁坤摄影(shèyǐng)报道
河南兰考县黄河滩区,农机在收割苜蓿。石如琼摄(shè)(人民视觉)
青海湟源县高原牧场。王伟摄(人民视觉(shìjué))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,“要推动(tuīdòng)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,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”“统筹推进各项工作,加强(jiāqiáng)协同配合,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,创作好(hǎo)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”。
黄河,这条流经9省区的(de)母亲河,提供(tígōng)了占全国(quánguó)50%的奶类、40%的蛋类、30%的肉类,同时,也面临着生态本底(běndǐ)差、水土流失严重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(chéngzàinénglì)弱等问题。草牧业是(shì)黄河流域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。2023年,农业农村部启动为期3年的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,由全国畜牧(xùmù)总站组织实施,探索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并举之路。近日,记者顺流而下,一路探访青海、甘肃、河南等沿黄省份,看草牧业如何奏响生产生态生活兼顾的乐章。
增草节粮,牛羊吃上(shàng)“营养餐”
初夏时节,青海省湟源县寺寨乡,祁连山脉下绵延(miányán)着青青草原。
草原村养殖大户郭菊兰刚拉了(le)800多头牛(tóuniú)回来,她从食槽里抓起一把草料介绍,“这是(shì)精粗比配好的饲料,精料主要是玉米、豆粕,粗料是豆禾混合青贮饲草,适口性好,牛爱吃着哩。”
湟源县地处(dìchǔ)青藏高原腹地,海拔高、无霜期(wúshuāngqī)短,枯草期长,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较大。
郭菊兰回忆,前些年靠天放牧,牛羊吃(chī)不饱,经常见草就啃,再加上过度踩踏,生态失衡、鼠害(shǔhài)泛滥,草山秃得厉害(lìhài),“食物不够吃,近半数小牛犊挺不过冬天。”
2015年,郭菊兰流转了2000多亩地(dì),栽培饲用燕麦,试图缓解过度放牧给生产和生态带来的双重压力。但(dàn)时间一长,她发现,同一块(yīkuài)地年年种燕麦,地力退化、病虫害加剧,饲草质量下降;盲目施肥后土壤还会(háihuì)结块,影响上游水土涵养功能(gōngnéng)。同时,燕麦粗蛋白含量较低,难以满足草食家畜对高蛋白的需求。
草畜矛盾如何解?走进(zǒujìn)郭菊兰的牧草(mùcǎo)种植区,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种地里泛起层次分明的绿浪。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研究员王伟正在查看饲草长势。“豆科植物具有固氮作用,而禾本科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能促进豆科植物生长。”王伟介绍,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技术通过合理配比(pèibǐ)抗旱耐寒品种、配套绿色栽培技术(zāipéijìshù),有效提升(tíshēng)了高寒地区旱作牧草生产效率。在青海大学技术团队的指导下,去年郭菊兰的1300亩混播地,每亩鲜草(xiāncǎo)产量达3.6吨,比先前(xiānqián)只种(zhǐzhǒng)燕麦提高12%,化肥用量减少20%以上。
豆禾混种模式能否可持续,关键在于以草代粮的(de)效果。每年8月中下旬,到了燕麦乳熟期(rǔshúqī),将两种饲草混合收割后(hòu)压制青贮,一个月后草场转黄,正好作为粗饲料供应牦牛。“跟着王老师他们种草后,精饲料节省了,牦牛品质还提升了。”郭菊兰(guōjúlán)说。
据测算,混播后(hòu)的(de)饲草粗蛋白含量可达到13%,比(bǐ)燕麦单一种植(zhòngzhí)提升近50%。“我们帮养殖户(yǎngzhíhù)确定最佳精粗比配方,舍饲期间粗饲料占比由30%增加到60%以上,牦牛出栏时间缩短了10—15天。后期,牦牛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直接还田,形成‘畜—粪—草’的生态循环。”王伟说。
草畜联动,美美与共。在湟源县,饲用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技术今年已示范推广1万亩,按高寒草原(cǎoyuán)每亩干草产量50公斤折算,每亩混播人工草地可替代18亩天然(tiānrán)草原。“牛羊冷季(lěngjì)口粮问题解决了,有助于降低牧民对天然草场的依赖。”王伟(wángwěi)说。
草场上、圈舍里,增草节粮带来看得见的变化:技术辐射区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(tígāo)15%以上,植物平均株(zhū)高增加31.9%,植被恢复率提高30%,全县牦牛冬季舍饲(shěsì)率由2022年的61.7%提高到66.5%……下一步,湟源县(huángyuánxiàn)将通过“专家+基地+技术员+示范户”机制(jīzhì),组建百人技术服务团队实行联点包干(bāogān),带动更多养殖户由传统放牧向舍饲、半舍饲方式转变。
覆膜(fùmó)穴播,黄土地盖上“功能被”
甘肃省环县木钵镇曹旗村,30亩苜蓿示范田在(zài)微风中泛起绿浪(lǜlàng)。环县现代羊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何瑞(héruì),脚蹬一双沾满泥土的旅游鞋,热情地给簇拥在身边的村民讲解:“乡党们,你们看一下这地里的苜蓿,长得多好!咱们这里干旱缺水,采用覆膜穴播(xuébō)抗旱保苗技术,出苗率(lǜ)能提高18个百分点,保苗率增加15个百分点。”
长期以来,环县农民(nóngmín)主要翻耕种植小麦、玉米(yùmǐ),缺乏粮草轮作制度,加速了水土和土壤有机质流失(liúshī),地力连年下降,种粮食产量低、效益差。
为解决这一困境,在全国畜牧总站的项目支持下,国家牧草产业(chǎnyè)技术体系专家、兰州大学教授沈禹颖带领(dàilǐng)团队,在当地推广(tuīguǎng)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种植苜蓿。
“先选对苜蓿(mùxu)品种,然后在(zài)5月前进行覆膜。这膜一盖,就如同给土地盖了层‘功能被’,能使春季表层(biǎocéng)土壤温度提高3摄氏度,水分增加15个百分点,起到增温保墒防风沙的作用。”今年春季,在木钵镇殷家桥村的苜蓿田里,沈禹颖(shěnyǔyǐng)手把手现场教学,“把苜蓿种子播到膜下,控制(kòngzhì)好行距、穴距和播深,等苜蓿长到20厘米高,把膜去掉,初花期就可以收割(shōugē)了。”
在研究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的(de)不懈努力下,苜蓿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在环县推行。在殷家桥村,荟荣草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种植了200亩(mǔ)苜蓿,公司负责人(fùzérén)王刚说:“跟我们合作的农民前期还不太相信,第二年碰上大旱,采用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种植的地块亩均干草(gāncǎo)产量达到500斤(jīn),比不覆膜的增产(zēngchǎn)15%,每亩净收益增加了66元。”
可观的(de)经济效益让农民有(yǒu)了种植的动力,同时也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。何瑞介绍:“实施苜蓿覆膜穴播抗旱保苗技术的区域,水土流失率降低20%。我们还开展坡地人工牧草地建植,提高坡地植被(zhíbèi)覆盖度(fùgàidù),也有效减少了泥沙入河。”
作为传统的养羊(yǎngyáng)大县,提升优质饲草供应量并(bìng)推动草畜高效结合,是促进环县草牧业(mùyè)高质量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关键课题。何瑞介绍:“我们推广青贮玉米和饲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,混种(hùnzhǒng)、混收、混贮,目的是提高青贮饲料的蛋白含量,促进肉羊健康养殖,打响环县羊羔肉(yánggāoròu)品牌。”
曲子(qǔzi)镇双城村养羊户谷军成深有感触:“我家养了40只羊,使用混合青贮饲料后,能早出栏15天左右,育肥期平均每(měi)天能节约精料0.2千克,两项(liǎngxiàng)算下来,每只羊可降低饲喂成本约105元。”
改良土壤,盐碱地变“高产田(gāochǎntián)”
本报记者 常(cháng) 钦
早上5点多,70岁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成章已驱车上路,奔赴兰考黄河滩区。这是他今年(nián)第二十三次奔赴这片奋战了6年的“战场”,“新上(xīnshàng)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正给第三茬苜蓿浇灌施肥,我得去(qù)看看(kànkàn)效果。”
2019年,兰考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,唤醒(huànxǐng)沉睡的盐碱地,成为当地一项(yīxiàng)紧迫的任务。当年春天,时任河南省牧草联盟理事长的王成章(wángchéngzhāng),接下了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王成章的“武器”是紫花苜蓿。根系深扎地下五六米,既能固氮(gùdàn)改良土壤(tǔrǎng),又能大幅减少风沙扬尘和水土流失,但在河南盐碱地大规模(dàguīmó)种植紫花苜蓿,尚属新课题。
选种是(shì)第一步。“以前选种,重点看(kàn)高产、看品质;这次,更要看耐盐碱、抗倒伏。”王成章说,最终中苜3号、巨能601等4个苜蓿(mùxu)品种脱颖而出,单茬收割时间从5天延长至15天,一级以上苜蓿草占比(bǐ)从50%跃升至75%。
盐碱地种苜蓿,出苗率是“生死线”。别人春播,王成章偏要将播种期定在10月,“春季地表返盐(fǎnyán)严重,种子(zhǒngzi)出苗率、成活率低(dī)。7—9月雨季,雨水把盐碱淋溶到深层,10月地表盐分全年最低,这时播种,才选对了‘天时’!”2.7万亩苜蓿全部秋播,出苗率从(cóng)春播的不足20%奇迹般(bān)跃升至90%。
出苗率提高的(de)同时,王成章决定(juédìng)加大每亩播量——裸种从1.5公斤增至2公斤,包衣种子(zhǒngzi)增至2.5—3公斤,苜蓿首年增产近10%。
磷酸(línsuān)二铵属于碱性(jiǎnxìng)肥料,不适合在盐碱地施用。王成章团队果断改用酸性肥料磷酸一铵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研制出苜蓿(mùxu)专用(zhuānyòng)复合肥。以草养地,改良盐碱,推广水肥一体化苜蓿种植技术,将肥效提升20%以上。
王成章“不走寻常路”的(de)背后,是300余次田间试验的支撑(zhīchēng)。经过定制化的改良,盐碱地实现了“逆袭”——兰考黄河岸边,6万亩优质苜蓿随风摇曳,4万亩轮作小麦玉米长势喜人(zhǎngshìxǐrén)。
“种3年(nián)苜蓿,换两年粮食高产。”王成章提出轻度盐碱地粮草轮作技术,堪称盐碱地改良的(de)“时空(shíkōng)魔法”。3年苜蓿种下来,盐碱地的pH值能从8.6降至8.2,含盐量由0.3%下降到0.2%,土壤肥力(tǔrǎngféilì)提升20%—30%。兰考县东坝头镇杨庄村,种苜蓿前小麦(xiǎomài)亩产(mǔchǎn)249.7公斤,种3年苜蓿后轮作小麦,亩产达到了446.7公斤,实现了低产变中产。兰考河西(héxī)基地,小麦亩产从397.3公斤增加到了533.7公斤,中产变高产;轮作的全株青贮玉米亩产从2吨增至3吨,粗蛋白含量提升10%—20%,成为知名奶企(nǎiqǐ)的“抢手货”。目前,轻度盐碱地粮草轮作技术已在河南沿黄(yánhuáng)9县推广(tuīguǎng)。
6万亩(wànmǔ)苜蓿制成(zhìchéng)青贮供应奶企,奶牛粪便发酵还田,每亩减施化肥65公斤;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,土地流转租金每年每亩800元,务工村民月收入超4000元……如今的兰考黄河滩区,“草—畜—肥—粮”循环经济已然形成,曾经的“盐碱、风沙、内涝”“三害(sānhài)”之地,正(zhèng)逐步成为“草业强(qiáng)、农民富、生态美”的典范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